第3章 知府大人

話說運河之都,位處淮揚大地的清安知府和漕運總督,正在與安撫使會商如何組織清軍鄉勇絞殺義和團與紅燈會。

恰又出現了洪澤湖古堰決堤,爆發了洪澇災害。

使裡下河地區一千多萬人口,處在水深火熱之中。

未被水淹死的災民,拖家帶口,流離失所。

一時瘟疫肆虐,餓殍枕藉,民不聊生。

清安知府大人名叫吳昊天,湖北襄樊人氏,鹹豐年捐資進士。

他是吳三桂的宗族後裔,占光賣國求榮,使得祖父曾祖父及叔伯皆為朝廷命官,是個官宦子弟。

家資雄厚,在湖北老家就有萬貫家財,良田桑陌上千頃。

是地方顯赫的豪門紳士,出了名的湖北佬。

現有九房姨太太,生有十男九女,在清安的府第也是黑壓壓一片。

但未敢超過安瀾寺,怕是褻瀆神靈,招來災厄,有所顧忌地隻建了九十九間半。

那是朱門高檻,雄殿懸閣,藍牆灰瓦,勾心鬥角;名木花卉,綠樹成蔭,花香撲鼻,池山景麗。

庭院深不可測,堪比蘇州攝政園,極為顯赫,大富大貴。

其家庭成員及外戚省親日近五十多口人,家丁奴婢近二十人,加之官兵護衛二十多人,吳府常住人口近百人。

迎來送往,花天酒地,好不熱鬨。

家人整日裡唱大戲,喝花酒,伴客僚,賭牌九。

日進鬥金,又日付白銀千百兩。

若似《紅樓夢》中賈府一家,大觀園中見氣派。

吳昊天身材短粗,胖墩憨態。

紈絝子弟,極為享樂。

官衙之事,乃為甩手掌櫃。

全靠鬼頭蛤蟆眼的師爺,奸同鬼蜮,行若狐鼠的陸國邦打點。

但在斂財之事上不含糊,為政十年,二年跳一級,從貢捐得來的九品芝麻官,到今己是從六品了。

仕途騰達,如日中天。

在上輩子光環照耀下,有了朝中有人好做官的信條,通過不斷的跑官要官買官,也是仕途飛黃騰達,可謂名利雙收。

三年清知府,十萬百花銀。

一年的花銷開支三萬多塊白花花的銀元,哪來這麼多俸祿恩典支出,按現在的話,就是官員的隱性收支了。

這個資產來曆不明,在清朝末期,己是司空見慣。

貪汙腐化,宦匪一家,沆瀣一氣,狼狽為奸,一丘之貉。

名目繁多的賦稅,苦不堪言的徭役。

不光征收役銀,按人口、田畝多寡來承擔;進而采取苛嚴的賦稅製度,把丁稅平攤在田畝中,廢除了人頭稅。

加之兵役匪患,青壯年被征募結夥,入勇入匪,農稼事宜又變的荒蕪欠稔,加之天災**,農民與地主,封建王朝與資本主義,民族矛盾日益加劇,加之列強打開國門。

使社會動盪不安,群體性、區域性暴力事件風起雲湧,戰爭頻發不斷。

吳昊天在這多事之秋,清王朝風雨飄搖之中,有著個人企圖,夾雜著封建冇落的思想,極端的個人享樂主義,腐化墮落的人生觀、價值觀,在垂死掙紮,還是病入膏肓,同皇權命運一樣苟且偷生,有了新的人生軌跡,那就是亂中取勝,亂中發國難財,亂中更顯得道德淪喪。

他的生存方法主要就是利用權柄,盤剝豪紳,魚肉百姓,打壓異己,培植和結盟惡勢力。

大肆貪汙受賄,鯨吞土地,實行官僚買辦,成為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代表人物,在“弓太滿則折,月太滿則缺”中,經受著沉浮。

而朝廷派駐清安城的漕運總督甄鴻儒,確是一個有政治頭腦的保皇派人物。

他飽讀詩書,博聞強記,滿腹經綸。

讀書破萬卷,下筆如有神。

程朱理學,儒學聖賢,三綱五常恪守森嚴,從不敢越過皇權半步。

這個儒子聖賢,確是個迂腐的文人,有些正氣又兼中庸。

其家為湖南衡陽人士。

家道原為明末富甲一方的地主豪紳,後因清軍削蕃,與吳三桂有染,被抄家流放而中落,又缺子嗣,到了甄鴻儒曾祖父輩份己是草堂薄地,草根一個。

幸有祖德訓誡:惟有讀書高影響,而苦讀聖賢書,又得遠房親戚曾國藩提攜,也走出了大山。

而甄鴻儒一生鐘愛讀的書就是明代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《菜根譚》。

他深得此書修身養性,奉若處世的警言戒訓,可謂金玉良言了。

清安知府與漕運總督雖為一處官衙,但理事不同,漕運總督為朝廷派駐機構,有蛟龍之稱,水上霸主。

漕運控管水上營運繳稅,水利構築修繕,維持水上經營與安全。

而清安府為地方知事,確是地頭蛇,一方諸侯。

負責地方稅賦、治安、征調等行政事務,保證政通人和。

時值龍蛇混雜,不辨是非,有時龍蛇絞織,有時龍多主旱。

尤其在水患中,多有職責不清,相互推諉扯皮,各行其事,小九九各算一本劃得來的賬,各懷鬼胎。

特彆是在這皇權不穩,社會動盪不安的情況下,更是腐朽不堪。

利益觀大於政績觀,彈劾與自保在利慾薰心中黨同伐異,互惠互利。

多年來,經過洪秀權生事,撚軍、盜匪更為猖獗,接踵而至的又是義和團、紅燈照、小刀會等等,風起雲湧,血雨腥風。

一個“自古東南第一州”的清安府匪潮、洪潮氾濫成災,官府為求自保,隻有招募家丁鄉勇,一邊強征賦稅加固城防,一邊肆意屠殺聚眾匪徒,在這個維繫江山社稷上,保皇權,保官位,清安府和漕運總督倒是政見合一,戮力同心絞殺匪患。

然吳昊天為求個人政績,不顧洪澤湖堤防工程,急功近利,慫恿不法之徒,將護坡石料拆下,搬運到清安府,構建城牆。

欲將千年湖堰上的擋浪石化為烏有,毀之一旦。

有識之士為之扼腕長歎,不孝子孫,不顧百姓死活,挖肉補瘡,留下了水患的病根。

從大禹治水的龜山行營,三過家門而不入,到千年前陳登始築的捍淮堰,再到幾百年前傳說的劉基稻草壘堆,無不留下先人治淮的遺蹟、汗水、智慧。

百姓家喻戶曉,黃河奪淮,洪水氾濫成災,洪武明皇為保明祖陵而派大臣劉基治淮,用了稻草殼灑入水中,隨波逐浪,飄到高埂處,便定了下來,就成築基打堆的地方。

劉基不愧為明帝謀臣,聰明絕頂。

一條百裡長堤,擁有一百零八處灣。

俯視湖堤,乃為一條氣勢磅礴蜿蜒曲折的臥龍,駐守在水鄉澤國銀濤接天的洪澤湖東岸。

洪澤湖煙波浩渺,漁舟帆影,風光秀麗,文化底蘊深厚,獨具人文魅力和自然景觀,演繹出美妙的傳說。

諸如水母娘娘漫泗洲城,水猿大聖巫支祁,也就是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原型,本來是水患蛟龍,被吳承恩老先生寫成有神通的正義鬥士,天不怕,地不怕,敢與玉皇大帝爭高下的齊天大聖,成為中國古典文學的西大名著之一。

此書包容儒道釋思想,集大成於一體,構畫了空靈世界,將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進行了交融,有了多維世界。

書中故事有的膾炙人口,有的蕩氣迴腸,還有那個“九牛二虎一隻雞” 的鎮堤的傳說,更是引人入勝。

然而,天災**還得從鹹豐病死後講起,。

同治即位隻是六歲娃娃,乳臭未乾,還咬著指腳和著泥尿呢,卻被八位顧命大臣輔政。

這一年的十月,慈實行兩太後“垂簾聽政”,發動宮廷政變,斬殺顧命大臣,自己掌握實權,改年號為“同治”元年。